查看原文
其他
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⑦:郑忞·张盾

草场地工作站 草场地工作B站 2023-05-07
(《快乐小药》截图)

母亲影展

观影笔记⑦:郑忞·张盾


笔记要目 


Ø郑忞:关系

Ø张盾:对话与凝视

关系



文:郑忞 

看雅子的《快乐小药》,看雅子和女儿丑娃之间的互动,我看到了超越母女血缘关系之外,建立在互信基础上更深层的某种连接,这是影片中最让我感动的部分。母亲和女儿像闺蜜一样互诉充肠,女儿还能时不时语带机锋,戳一戳母亲,比如你在制造幸福家庭的谎言给别人看,你是语言上的PUA大师,你总是有让别人愧疚的能力……母亲对女儿戳破真相的言语不以为意,嬉笑轻松的氛围没有受到丝毫影响,就像微风轻轻划过水面,掀不起一丝波澜一样,这是最令我羡慕和惊叹的。

影片又同时展示了很多令我困惑不解的谜题,女儿为什么说妈妈在制造幸福家庭的谎言给别人看?为什么说妈妈是语言上的PUA大师?为什么妈妈总是让别人感到愧疚?雅子为什么喜欢买丝巾送给外婆?雅子为什么要把父亲的书柜用画纸遮住?雅子为什么害怕进入父母生前住过的房间?雅子为什么对自己那么苛刻?到底发生了什么,导致她吃快乐小药?……随着影片叙事的展开,我内心的谜团越来越多。

看到雅子整理一堆丝巾的时候,我脑子里飘过的第一个念头是:女人从来不嫌丝巾多!我想到了我自己抽屉里堆积如山的丝巾,但是看见漂亮的丝巾仍然忍不住购买的冲动,我开始反问自己,我为什么那么执迷于不断购买丝巾?我这个执念背后,我在执着追求什么没有被满足的欲望?

我想起了90年代时尚杂志上的漂亮女性形象,那些杂志反复传递给我的一个信息,佩戴丝巾最能体现女人的风情万种。90年代20多岁的我,不再排斥自己的女性身份,不再喜欢宽大的、中性的、掩盖身体曲线的、没有色彩的衣服,而是开始学习如何做一个吸引异性的女性,我的学习榜样是杂志上精心包装的女性而不是我的母亲,因为母亲总是对我说,穿衣服要大样(宽松)一点,不要绑在身上(露出身体曲线)。30年前我开始迷恋丝巾,是不是意味着我对母亲教诲的又一次反叛?我不知道,我记得96年准备结婚之前,我一直是男孩子那么短的寸头,先生对我提出的唯一要求是,你把头发留起来,不然拍结婚照的时候,看不出谁是新娘。我开始留长头发变得像一个女人的样子,是30岁结婚以后。

话题扯远了,回到《快乐小药》,看到雅子和女儿关系融洽的同时,我发现雅子和自己的关系有点紧张,用她的语言来说,就是对自己特别苛刻。雅子影片中的文本风格,立刻把我带回了遥远的80年代,让我想起了的三毛,琼瑶,或者亦舒,她们的文字讲述着年轻女性对浪漫生活的诸多幻想,特别是琼瑶的小说,把女性的欲望与异性恋、与婚姻捆绑在一起,把婚姻描述成女性的最终道路,女人事业再成功,没有自己的家庭也是不幸福的。对,那个年代,我脑子里接收到的信息就是这样的,30岁不结婚的女性被人称作老姑娘,社会对女性的角色期待,无形中转化成女性内心的恐惧和焦虑,逼着她们在30岁以前,想办法把自己嫁掉。

我不知道做一个听话的孩子,与对自己苛刻之间,有着怎样的内在联系,反思我自己,童年的我也曾经是一个听话的孩子,听话的行为与我内在的自我之间发生了激烈的冲突,最终以我患上严重的哮喘,差点丢掉性命为代价。我反复发作的哮喘,换来了父母的宽容和特别呵护,青春期之后,哮喘的困扰不见了,就像当初,莫名其妙地突发哮喘一样。但是,我对自己依旧苛刻,克制自己去照顾迎合他人的需求,似乎变成了一种习焉不察的行为模式,内在的一根玄,一直绷得很紧。

我弟是一个不乖,不听话,不断制造麻烦的孩子,是家庭秩序的破坏者和颠覆者,所以,他小时候经常挨揍。棍棒的威吓,加上嘉奖顺从行为的褒义词,乖,懂事,听话,我对自己越来越苛刻,以顺应父亲的期望。对自己苛刻,在我而言,是竭力掩饰自己的不完美,竭力展示自己最好最强大的部分,不向他人露出自己的弱点,让他者挑不出自己的毛病,这样就没有什么可以指责我了,这是一个乖小孩在家里的生存策略。

看《快乐小药》中的雅子,不断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自己,作为一个创作者,在自己的创作中,我要如何处理我与我自己的关系?延续对自己苛刻的习惯,不断修饰掩饰自己的弱点,还是坦然接纳自己的不完美,松开一直绷着的神经,直视不愿面对的那一部分自己?

对话与凝视



文:张盾 

周六晚放映的三部影片,作为主持人,我反复看了四遍。看的过程中,我会对照来检索我自己,一部片子是无法将生活里那些深沉、复杂和暧昧的东西一网打尽的,只有持续地探进,才会看见更多可能。继续想下去,因为创作与家庭、个体有关,那么拍摄的探进是不是也意味着关系的探进,以及对自我认知的探进?

闫硕这个作者是和小博一样温暖明亮的人,他拥有对生活细致入微地观察,这个特点从他拍摄的镜头中就可以看出。他凝视父亲堆叠起来的药盒,还有父亲掏兔子洞时的神态、动作。父亲沉默,基本上没有表露出强烈的情绪波动。他面对儿子的出柜,略显无奈地讲:我要是不同意,这个儿子就没有了。千言万语都在这句话里迸发了,这是全片最有意味的一句表达。影片最后通过剪辑和引导,让父亲遵照自己的信仰,在《圣经》中念出了关于「爱」的定义。一个不善言辞的父亲还是脱口而出了「爱」这个字眼,这样的处理足够精彩、扣题,但难免会遮蔽父亲讲:「我要是不同意,这个孩子就没了」时更复杂的内心活动。如果作者不急着下定义,而是和观众一起探索,在未知领域间摸索、行走,或许可以触摸更深层的真实生活。总的来说,作为短片,说清楚了一件事已经非常不易,闫硕通过《爹!俺爹》显示出了他在影像方面的天赋。

作者黎安迪带来了两部影片,分别是《想和你对话》和《一次又循环》。在《想和你对话》中,作者选择在父亲即将出发去外地时返回到家庭,他想用拍摄这个行为搭建起一座父和母沟通的桥梁,尽管这个搭建动作最终显得徒劳无功。我印象最深的镜头是,在那座长阶梯上,父亲和母亲爆发了激烈的争吵,母亲在怒吼中甚至开始哭泣。安迪的镜头离他们行走的身影越行越远,努力向前追赶时,镜头不停摇晃,显示出拍摄者本人此刻内心的惶惑与无措。一家人登上山顶后,父亲和母亲依然相隔着遥远的距离,安迪召唤父母过来合影,也许物理距离的靠近能带来心理距离的靠近?这是一个无解的问题。与《想和你对话》相比,《一次又循环》是静默、旁观的,作者想要借由一次寻常的春节返乡之旅,观察父亲和母亲各自的状态。在此刻,对话的冲动变成了无言的凝视。

(《又一次循环》截图)

母亲影展→观影笔记

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①:邵志华·何海燕·彭珊·马孔多的呢喃·吴文光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②:马孔多的呢喃·吴凡·梁韵婷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③:哈比·高昂·彭珊·吴文光等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④:何海燕·颜循芳·郑忞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⑤:章梦奇·戴旭·胡涛·风荷·马孔多的呢喃

母亲影展 | 观影笔记⑥ | 吴文光:我们为什么看片?

海报设计:戴   旭
全文编辑:章梦奇


欢迎光临!👇🏻
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